一、立項背景
流行病學調查資料表明:我國出血性卒中的發(fā)病比例高是一大特點,占全部卒中的21%-48%,病死率和致殘率居各類卒中之首位,發(fā)病后第一月內的病死率達30%-50%,超過1/3的幸存者伴有嚴重的功能障礙。需外科參與的手術治療主要目的不是為了止血,而是清除血腫,解除腦受壓,減輕繼發(fā)性腦損害。以劉振川教授為首開發(fā)的軟通道技術及改良立體定向—微創(chuàng)介入顱腦出血(血腫)清除技術(劉氏手術),治療顱腦出血,正逐步在臨床中應用。其治療后恢復良好率達86.4%.
我科(神經外科)始建于1995年,擁有先進的設備,雄厚的 技術力量。由于面向農村,每年有大量的腦出血患者就診,而傳統(tǒng)手術治療常規(guī)方法是:去骨瓣減壓、小骨窗開顱、內窺鏡手術、立體定向手術及硬通道技術等手術方式。相對上述手術方式劉氏手術有創(chuàng)傷較小、預后良好率較高、適用范圍更廣、操作簡便的優(yōu)勢。手術方式漸向微創(chuàng)方向發(fā)展的趨勢,促使我科以劉氏手術為基礎,2007年2月開始創(chuàng)建了更為簡便合理的微創(chuàng)介入軟通道外引流治療顱內出血的手術方式,治療良好率達到77.7%。并將此方法推薦給霍山中醫(yī)院、葉集人民醫(yī)院等兄弟醫(yī)院使用,均收到滿意效果。
二、研究目標
腦出血臨床治療中,及時清除血腫而又最小損傷腦組織,最大程度保護腦功能是手術的重點。我們采用微創(chuàng)介入軟通道外引流治療顱內出血,以達到提高腦出血患者恢復良好率,改善病人生活質量,減輕社會及家庭負擔,降低治療費用和縮短住院日,提高了醫(yī)療質量。并將結果以論文發(fā)表,使更多兄弟單位了解此簡單又經濟的手術方式,達到共同受益的目的。同時微創(chuàng)手術方式是近年發(fā)展方向,我們將繼續(xù)收集資料為達到更好的療效總結經驗。
三、詳細技術資料
(一)理論依據
如今此項技術在各地擴展應用于:1、腦內血腫;2、側腦室血腫;3、第三四腦室血腫;4、慢(亞急)性硬膜下血腫/積液;5、硬膜外血腫等疾病的穿刺、抽吸、液化、引流術。微創(chuàng)介入軟通道外引流治療顱內出血的理論依據如下:
1、采用三維立體定向技術,定位精確。強調以標準的CT OM基線為基礎,以血腫的最大層面CT平面導向下操作,在安全的前提下沿血腫的長軸入路,置管于血腫的遠端,有利于血腫的抽吸、液化。
2、微創(chuàng)理念。最小損傷,取得最大的療效。只需切開頭皮約0.5cm、開放顱骨孔3-4mm。
3、軟通道技術(一次性顱腦外引流器):①“一次性顱腦外引流器”的顱內引流管為優(yōu)質硅膠材料制成,其前端為帶多個側孔的盲端,進管時對腦組織及神經、血管起分離作用(自動避讓),對腦組織的損傷最小。②硅膠材料,CT檢查時無偽影。③能隨時調整和改變引流管的方向。④經“三通閥”注入液化劑(尿激酶)更方便,液化血腫更徹底;經由“三通閥”收集引流液,腦脊液等標本,送檢更可靠。⑤防逆流設置能最大限度地預防顱內感染。⑥可根據需要任意調整引流瓶高度,引流時能夠監(jiān)測顱內壓,相對地調節(jié)顱內壓的高低。
4、尿激酶的液化功能。可對置管后的血腫進行反復沖洗,使血腫液化,便于抽吸、引流。
(二)技術要點
1、手術指征:
在沒有凝血功能障礙前提下,①病人或家屬同意、②偏癱肢體肌力≤2級。(出血量的多少不是主要的手術指征。)
2、手術時機:
超早期≤6h非緊急情況不主張。②急性期7—24h和早期24—72h,為主要介入時間。③延期≥3d,此期對于有些病例仍有治療意義。
3、技術操作:
采用局部浸潤麻醉。⑴根據頭部CT斷層解剖準確定位。⑵開通骨孔:采用有控制深度保護裝置、直徑3-4mm的顱骨鉆頭直接連接醫(yī)用電動手鉆,一次性開通骨孔。⑶穿刺:將引流導管在導引鋼針的導引下,通過骨孔,沿著穿刺平面與最大正中矢狀面成α角度(預定的介入入路,路徑),送入血腫腔的遠端γ毫米(γ為最大層面上血腫遠端沿長軸距穿刺點距離),緩慢旋轉拔除導引鋼針,將12F引流導管留置于血腫腔的遠端。⑷抽吸:連接5ml注射器于引流導管尾端,輕輕回抽,抽吸出數毫升或數十毫升陳舊血,一般為預算出血量的10—50%,達到部分緩解顱內壓的目的,連接三通閥及外引流器,調節(jié)顱壓調節(jié)器高度、固定。⑹液化、引流:經三通閥注入尿激酶2萬—10萬u溶于等滲鹽水2—5ml,液化血凝塊,1—2次/d,關閉2—6h后開放引流。引流器放置高出患者頭部0—10cm的位置。行CT檢查,連續(xù)觀察血腫的變化。若血腫基本消失,可拔除引流管。
4、特別說明:
A:對于呈腎形、紡錘形的殼核血腫,沿血腫的最大長軸從前額入路,建立引流的軟通道。B:對于呈類球形的殼核、丘腦出血經最大血腫CT層面的圓心,自顳部入路。C:沿穿刺點、穿刺方向將引流管置于血腫腔的遠端,離血腫壁0.5—1.0cm。通過受壓腦組織的“膨脹”、復位過程中擠壓經尿激酶液化的血腫,使陳舊性出血沿引流管的側孔排出顱外,達到血腫清除與腦組織復位同步進行。D:經調節(jié)三通閥向其下端引流器管道中注入0.9%NS排出空氣,更大程度防止逆流時空氣進入,致氣顱,亦可減少顱內感染發(fā)生率。E:對腦室出血的患者行雙側側腦室外引流術。
5、特殊情況處理:
a.回抽時觀察抽吸物,如混有腦組織,說明引流導管的遠端位于血腫壁附近或不在血腫腔內,可調節(jié)引流管深度或角度;b.如為新鮮血(凝或不凝),說明腦出血在繼續(xù),應停止抽吸,向血腫腔內反復注入0-4℃NS(可加入立止血,血凝酶或0.5%腎上腺素液,加強止血)沖洗;c.出現(xiàn)空抽,可能抽的太快,腦組織還未來得及恢復原位。d.引流不暢,考慮出血已被徹底清除,引流導管位置不合適,血腫液化不理想,顱內壓相對偏低,引流器的滴壺放置位置偏高,引流導管被堵塞或引流導管及連接管折疊等因素。
(三) 臨床應用
我科自2007年2月至2009年8月施行微創(chuàng)介入軟通道外引流治療顱內出血500余例,恢復良好率77.7%,效果滿意,現(xiàn)將情況匯報如下:
1.1 一般資料(略)。
1.2 臨床資料(略)。
1.3 手術時機:(略)。
2 結果:顱內出血清除時間為24h—6d,腦室引流器放置48h—7d。
(四)技術創(chuàng)新點:微創(chuàng)介入軟通道外引流治療顱內出血
1、采用有控制深度保護裝置(深度定位器)的直徑3-4mm的顱骨鉆頭,直接連接醫(yī)用電動手鉆,可一次性開通顱骨孔。取代劉氏手術以手鉆,顱骨三棱錐,凹槽手錐,多次配合才可開通骨孔。操作方法更簡便,大大速短操作時間,還可以減少手術中顱骨出血。
選擇“啞區(qū)”為手術入路,可以以任何穿刺角度、任何穿刺深度操作。
2、經調節(jié)三通閥向其下端引流器管道中注入NS排出空氣后,再開通引流,更大程度防止出現(xiàn)逆流時空氣進入,致氣顱,亦可減少感染發(fā)生率。
3、該技術完全達到“軟通道微創(chuàng)介入新技術治療顱腦出血”的療效。
4、整個操作過程更簡單,不需進手術室,床邊操作,手術時間短(15分鐘左右),療效確切,副作用小,費用低廉,容易掌握,真正體現(xiàn)簡便廉驗宗旨,可以在廣大中小醫(yī)院開展,應用前景廣闊。
(五)療效判定
顱內出血的意識分級:Ⅰ級 清醒或嗜睡;Ⅱ級 昏睡;Ⅲ級淺昏迷;Ⅳ級 中度昏迷;Ⅴ級 深度昏迷。
預后按ADL分級法評定:Ⅰ級 完全恢復日常生活能力;Ⅱ級 部分恢復或可獨立生活;Ⅲ級 需人幫助,扶拐可走;Ⅳ級 臥床,但保持意識;Ⅴ級植物生存狀態(tài)。
以下是微創(chuàng)介入軟通道外引流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手術前、中、后照片:


